多年前在蘇格蘭愛丁堡讀書,課程讓人痛苦,但城市和自然景色幾乎治癒了我。現在重遊故地,人事全非,魔法依舊。這裏不僅是哈利波特小說的誕生地,本身也是個神奇而誘人的地方。
本來打算從法國直接回美國的;但難得來到地球的這一邊,不多走走好像太浪費了。Scotland it is! I said I will be back—and now I am back :D
在汽車主導的加州住久了,偶爾到訪愛丁堡,會不禁驚嘆,為什麼會有如此適合走路的城市。景點密集,道路大致乾淨,而且不像在美國、只能在紅綠燈處過馬路。對的,英國沒有 jaywalking 一説!
年少輕狂的時候,經常跑步半個小時,從城南的住所前往老城 Old Town 吃吃喝喝,遊覽古跡,又或者參觀藝術展。中途萬一累了,就在沿路的超市買個帶飲品的 meal deal 套餐,帶到代步的巴士上面。
我就這樣,一身大汗地附庸風雅,免費看了一次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真跡。
現在年紀漸長,跑不動了,但錢包比較厚實,偶爾可以縱容自己透過 app 叫車。雖然有點昂貴,但來的都是能夠承載六人、加上大型行李的奔馳計程車,乘坐起來挺舒服的。
(話說,看來計程車司機們影響力挺大的,沒有讓網約車隨意運營。)
厚實的錢包,還可以用來購買學生時代想都不敢想的美食。所謂的蘇格蘭菜系,形式上可能跟一般的「西餐」差不多;但是新鮮的本地材料,包括羊、牛犢、三文魚,還是讓人眼前一亮。
當然,還有蘇格蘭著名的「黑暗」料理,haggis 羊內臟雜碎,是早餐常見的一部份。這東西脂肪含量極高;可能因為這樣,有心人開發了素菜版本。
我視之為對 haggis 的背叛。
說個冷知識:「英國」是由四個國家組成的政體:英格蘭🏴、蘇格蘭🏴、北愛爾蘭、威爾斯🏴,湊在一起就是「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」。
眼尖的你留意一下:英國的旗幟 🇬🇧,其實是🏴🏴還有愛爾蘭象徵的疊加。威爾斯不在上面,因為設計旗幟的時候,她是英格蘭的一部份。
而經過多個世紀的口舌和流血鬥爭,英格蘭以外的三個國家,都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:他們都擁有自己的民選議會,管理外交、國防、大部份稅收以外的事務。
例如,在蘇格蘭讀本科需要四年,跟英格蘭的三年制不一樣;蘇格蘭的醫療健保制度雖然也叫 NHS,但運作上跟英格蘭的是分開的。
歷史上的恩恩怨怨,也反映在現代人的身份認同上。雖然 2014 年公投結果顯示,蘇格蘭大部份選民不願意獨立自成一國;但如果你支持英格蘭足球隊,又或者跟本地人說「你們都是英國人“British” 」,被人嚴肅糾正甚至惡言相向,也不出為奇。
🇬🇧 聯合王國在維持國家統一的同時,允許一定程度的地方民族主義和實權自治,我覺得挺神奇的。
來到蘇格蘭,最讓我心心念念的還是高地 Highlands,這片風景如畫、羊比人多而且承載著沈重歷史的土地。從尼斯湖旁邊的 Inverness 出發,每天都有本地團一日遊。
羊比人多,本身就不是歷史傳統,而是 18-19 世紀地主血腥清洗、逼遷高地居民以騰出畜牧地的結果,史稱 “Clearance” 事件。當年被迫離開家園的人,要麼到城鎮的工廠打工,要麼參軍維生,甚至遠走高飛到美洲闖蕩。
現任美國副總統萬斯在自傳提到,祖先是 18 世紀來到美國的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。莫非他們也是 Clearance 的受害者?
本地人導遊提到,偶爾還是會有美加客人到訪,表示想要看看兩百年前祖先們被迫放棄的家園;這讓他非常感動。
而高地居民組成的蘇格蘭部隊,在英國軍事史上的重要時刻都留下了蹤跡。例如,二戰時他們參與了馬來半島的防禦,新加坡淪陷後被日軍押往緬甸,興建死亡鐵路;其他番號的部隊,參加了北非、義大利還有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戰役。

1950 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年後,也有蘇格蘭軍人被派往中港邊境駐防,以保局勢平穩。
話說,蘇格蘭高地的湖泊 loch,出奇地幽深,蔚藍的湖水裡滲着一絲絲黑色。導遊解釋説,湖底含有大量的泥炭 peat;而這東西在地面上也有,是高地郊區居民的燃料之一。
我看了一下維基百科:據説,蘇格蘭威士忌香味,正是來自經過泥炭烘烤的已發芽大麥。原來泥炭這麼厲害?
高山流水,浮雲略影,看着壯麗的景色,我不禁慶幸自己生活在相對和平而平等的年代。至少,暫時如此。